疾病简介
临床表现
病因
检查
并发症
治疗
预防
易发人群
诊断
鉴别诊断
饮食保健

纤维肌痛症

纤维肌痛综合症(fibromyalgiasyndrome,FS)是一种非关节性风湿病,临床表现为肌肉骨骼系统多处疼痛与发僵,并在特殊部位有压痛点。纤维肌痛综合征可继发于外伤,各种风湿病,如骨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及各种非风湿病(如甲状腺功能低下,恶性肿瘤)等。这一类纤维肌痛综合征被称为继发性纤维肌痛综合征,如不伴有其他疾患,则称为原发性纤维肌痛综合症。
查看更多

临床表现

(1)疼痛:纤维肌痛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全身广泛性慢性疼痛。 (2)压痛:查体有特殊压痛点,而压痛点邻近区正常。 (3)疲劳及睡眠障碍:约90%以上的患者有明显疲劳感,充分休息不能缓解。 (4)神经、精神症状:35%~62%患者伴焦虑,58%~86%患者伴抑郁,11%患者可同时伴焦虑和抑郁。 (5)关节症状:部分患者也可表现为关节痛伴晨僵,但无关节红肿及发热等客观体征。 (6)其他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腹痛、稀便、盗汗、口干、眼干、尿频、尿痛和雷诺现象等。  
查看更多

病因

本病的病因较为复杂,从病理上来看,本病缺乏特异性组织学改变和炎症细胞反应,说明使用纤维肌痛化"纤维织炎"或"纤维肌炎"等旧名称更恰当。 本病可以是全身性病变(有时继发于其他病变),也可以是局限性的(如肌筋膜痛综合征常与劳损或轻微外伤有关).原发性纤维肌痛综合征(PFS)是全身性特发性疾病,特别多见于健康的年轻和中年女性,具有紧张,抑郁,忧虑和努力奋斗型的倾向,但也可发生在儿童(尤其是女孩)或老年人,常伴轻微的椎骨骨关节炎的改变.男性尤其容易发生特殊的职业性或娱乐性肌肉劳损所致的局限性纤维肌痛。 由于周围环境和精神上的压力,或者由于医生不能很好地解除患者的忧虑,而只简单地斥之为"全是你的头脑作祟"等等,均能使症状加重。 少数病例可能与心理和生理学异常有关。  
查看更多

检查

(1)实验室检查:除非合并其他疾病,纤维肌痛综合征患者的血常规、血生化检查、肌酶、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类风湿因子等均正常。部分患者存在体内血清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生长激素、类胰岛素生长激素-1、甲状腺素等激素异常,脑脊液中P物质浓度可升高,偶有血清低滴度抗核抗体阳性或轻度补体C3水平减低。 (2)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是协助诊断纤维肌痛综合征的一种敏感又特异的新技术,纤维肌痛综合征患者可能出现额叶皮质、杏仁核、海马和扣带回等激活反应异常,以及相互之间的纤维联络异常。 (3)评估量表:国外研究显示纤维肌痛影响问卷(F1Q)、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Beck抑郁量表(BDI)、McGiⅡ疼痛问卷调查、汉密尔顿焦虑量表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等有助于评价纤维肌痛综合征病情。  
查看更多

并发症

关于本病的并发症,主要分为原发性纤维肌痛综合征和继发性纤维肌痛综合征两种情况: (1)原发性纤维肌痛综合征患者,疼痛可波及全身且伴有常见的非恢复性睡眠,焦虑,抑郁,疲倦和应激性肠道综合征等。 (2)继发性纤维肌痛综合征的患者,其并发症需根据其原发性疾病来判断,外伤,各种风湿病,如骨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及各种非风湿病(如甲状腺功能低下,恶性肿瘤)等都可能引起本病,其并发症是多种多样的,临床上需根据诊断结果积极地进行治疗与预防。
查看更多

治疗

治疗方式:药物治疗 支持性治疗 康复治疗
治疗周期:6-8周
治愈率:65%
常用药品: 布洛芬片 双氯芬酸钠凝胶
治疗费用:根据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500——2000元)
纤维肌痛症西医治疗 对于本病的治疗主要是护理加药物治疗: (1)护理:轻症纤维肌痛可随着紧张的解除而自行消退,但常可能出现反复或转为慢性.医护人员应使病人放心和说明本病为良性疾病,伸展练习、有氧健身、改善睡眠、局部热敷、轻柔按摩均能使病情减轻。 (2)药物: ①三环类抗抑郁药。 ②5-羟色胺(5-HT)再摄取抑制剂(ssRIs。 ③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NE)再摄取抑制剂(sNRIs)。 (3)针对焦虑或抑郁的治疗:则需要更积极的特殊方法和病人的配合支持.总之,最佳治疗应该是个体化,综合性且可调整,并要求病人直接参与。 纤维肌痛症中医治疗 针灸+背部走罐法以太阳经和少阳经为主,采用针刺加走罐法治疗纤维肌痛症。针刺治疗处方主要选取太阳经穴上的腧穴和少阳经上的腧穴,太阳经穴取玉枕、督俞、肝俞、肾俞、气海俞,少阳经穴取本神、肩井、阳陵泉,配以肩嵎、曲池、百会、足三里、地机、交信、跗阳、阿是穴。以上穴位按照患者情况分为两组,每日针刺一组,两组穴位交替使用。另外,配合背部走罐法,主要部位为督脉和膀胱经背部第1、第2侧线。走罐时间不论长短,以背部大片皮肤泛红、其间密布散在细小出血点为度。当然也需考虑患者耐受程度,若患者耐受性差,皮肤娇嫩,则以皮肤微红、患者背部有发热感为宜,不能造成皮肤破损。同时若患者肩胛区疼痛显着,可于肩胛区横向走罐,程度同上。 以上提供资料及其内容仅供参考,详细需要咨询医生。)
查看更多

预防

本病的预防主要是积极地治疗原发性疾病,对于一些原性性纤维肌痛综合征的患者,首先要安抚病人的情绪,紧张情绪的解除可缓解一些轻型患者的症状,其次是注意调理,伸展运动及其他恰当的锻炼方式,改善睡眠,热疗,轻柔按摩和保暖措施对患者有益。
查看更多

易发人群

无特定人群
查看更多

诊断

诊断 原发性纤维肌痛综合征的诊断是通过识别弥漫性纤维肌痛的典型特征与非风湿病症状(如失眠,焦虑,疲乏, 肠道过敏症状等),排除其他全身性疾病(如全身性骨关节炎,RA,多发性肌炎,风湿性多肌痛或其他结缔组织病等);排除心理性肌肉疼痛与痉挛(这是最困难 的).与上述疾病相关的纤维肌痛症(并存或继发性)可有肌肉骨骼的症状和体征,类似于原发性纤维肌痛症(心理性风湿病例外),需与之区别,以利于更好地治 疗潜在性疾病及纤维肌痛症本身.对于中年女性病例必须除外潜在的风湿性疾病和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肌肉可存在非特异性的和轻微的组织病理改变,而这些改变也 可出现在正常对照者。 鉴别诊断 1.精神性风湿痛:纤维肌痛综合片易与精神性风湿病相混淆,但两者有显著不同,精神性风湿有带感情色彩的症状,如把疼痛描述成刀割炎烧样剧痛,或描述为麻木,发紧,针扎样或压迫性疼痛,这些症状常定位模糊,变化多端,无解剖基础,且不受天气或活动的影响,患者常有精神或情感紊乱,如精神神经病,抑郁,精神分裂症或其他精神病,区别两者是重要的,因前者更难处理,常需精神病专家治疗。 2.慢性疲劳综合征:慢性疲劳综合征包括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和特发性慢性疲劳综合征,表现为疲劳,乏力,但缺少基础病因,检查患者有无低热,咽炎,颈或腋下淋巴结肿大,测定抗EB病毒包膜抗原抗体IgM,有助于鉴别二者。 3.风湿性多肌痛:风湿性多肌痛表现为广泛性颈,肩胛带,背及骨盆带疼痛,但根据血沉快,多见于60岁以上老人,滑膜活检示炎性改变,对激素敏感等特点,可与纤维肌痛综合征相鉴别。 4.类风湿关节炎:RA和纤维肌痛综合征病人均有全身广泛性疼痛,发僵及关节肿胀的感觉,但纤维肌前综合征的关节无肿胀的客观证据,它的晨僵时间比RA短,实验室检查包括类风湿因子,血沉,关节X线片等也都政治,纤维肌痛综合征疼痛分布范围较广泛,较少局限于关节,多位于下背,大腿,腹部,头部和髋部,而RA的疼痛多分布于腕,手指和足趾等部位。 5.肌筋膜痛综合征:肌筋膜痛综合征亦称局限性纤维炎,也有学问压痛点,易与纤维肌前点征相混淆,但两者在诊断,治疗和预后上都有不同之处。
查看更多

鉴别诊断

诊断 原发性纤维肌痛综合征的诊断是通过识别弥漫性纤维肌痛的典型特征与非风湿病症状(如失眠,焦虑,疲乏, 肠道过敏症状等),排除其他全身性疾病(如全身性骨关节炎,RA,多发性肌炎,风湿性多肌痛或其他结缔组织病等);排除心理性肌肉疼痛与痉挛(这是最困难 的).与上述疾病相关的纤维肌痛症(并存或继发性)可有肌肉骨骼的症状和体征,类似于原发性纤维肌痛症(心理性风湿病例外),需与之区别,以利于更好地治 疗潜在性疾病及纤维肌痛症本身.对于中年女性病例必须除外潜在的风湿性疾病和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肌肉可存在非特异性的和轻微的组织病理改变,而这些改变也 可出现在正常对照者。 鉴别诊断 1.精神性风湿痛:纤维肌痛综合片易与精神性风湿病相混淆,但两者有显著不同,精神性风湿有带感情色彩的症状,如把疼痛描述成刀割炎烧样剧痛,或描述为麻木,发紧,针扎样或压迫性疼痛,这些症状常定位模糊,变化多端,无解剖基础,且不受天气或活动的影响,患者常有精神或情感紊乱,如精神神经病,抑郁,精神分裂症或其他精神病,区别两者是重要的,因前者更难处理,常需精神病专家治疗。 2.慢性疲劳综合征:慢性疲劳综合征包括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和特发性慢性疲劳综合征,表现为疲劳,乏力,但缺少基础病因,检查患者有无低热,咽炎,颈或腋下淋巴结肿大,测定抗EB病毒包膜抗原抗体IgM,有助于鉴别二者。 3.风湿性多肌痛:风湿性多肌痛表现为广泛性颈,肩胛带,背及骨盆带疼痛,但根据血沉快,多见于60岁以上老人,滑膜活检示炎性改变,对激素敏感等特点,可与纤维肌痛综合征相鉴别。 4.类风湿关节炎:RA和纤维肌痛综合征病人均有全身广泛性疼痛,发僵及关节肿胀的感觉,但纤维肌前综合征的关节无肿胀的客观证据,它的晨僵时间比RA短,实验室检查包括类风湿因子,血沉,关节X线片等也都政治,纤维肌痛综合征疼痛分布范围较广泛,较少局限于关节,多位于下背,大腿,腹部,头部和髋部,而RA的疼痛多分布于腕,手指和足趾等部位。 5.肌筋膜痛综合征:肌筋膜痛综合征亦称局限性纤维炎,也有学问压痛点,易与纤维肌前点征相混淆,但两者在诊断,治疗和预后上都有不同之处。
查看更多

饮食保健

合理膳食即可,重点是多给予安慰及解释,放松心情,伸展练习,有氧健身,改善睡眠,局部热敷,轻柔按摩均能使病情减轻。
查看更多